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里,父母给我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使我得以全面发展。
我在三岁时背下来了《三字经》,五岁时候背下了《论语》。虽然现在有些内容已经忘记,但这段经历训练了我较强的记忆能力。四五岁时,家里买了汽车,我喜欢坐车四处游逛,并且收集各地的地图,有时还自己画。那时的我对道路交通都很感兴趣,不过科学知识十分匮乏。
后来上了小学,我有机会便接触了一些科普类的读物。三年级时,黄昏里闪亮的金星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从此我便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的读各类书籍,这大大的增长了我的知识面。五六年级时,由于会利用电脑上网,我在网站上也学到了很多历史,地理和天文的知识,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对这些方面仅仅存在于了解方面。
到初一时,学校开设了一门化学实践课,我就从化学着手,因为化学与天文同是理科,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那时的我就把学习方向转向化学。不久就可以横着竖着背诵整个元素周期表。后来在杨进基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大量化学、物理,学科的相关书籍,大大的增长了我的理科功底,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以前曾经仅仅是了解的很多知识。
在初二到初三的一年里,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化学。虽然有时会出现一系列的不理解的地方,但是我也会尽力。在各种竞赛培训课里,我始终坚持认真听课。有些同学认为化学竞赛没有用,或是太占用时间,耽误学习,逐渐退出了竞赛班,而我一直在坚持。因为我知道“成功者不是因为看到希望而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所以看到希望”。
初三时,我参加了第28届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初赛),但是由于基础不扎实,仅仅获得了二等奖(北京市第89名)。之后我继续努力竞赛,初三下学期时,参加了29届化学竞赛的市预选赛,并获得了高一年级组的一等奖(区级)。中考完的这个暑假,我备战今年的化学竞赛,在复习化学旧知识时,我又学习了高中数学和物理。初赛时,我发现题很简单,做完之后觉得信心满满,在没有评分标准的情况下给自己估分时估得很高;后来实际出来的成绩仅比我估得低1分,以82分的成绩获北京赛区一等奖(并列第十名)。
进入高一,我决心更加努力的学习化学竞赛,因为我见到比我小的同学或同级生,他们考的都比我好。我开始用微积分推导物理化学的公式,为明年冲击决赛做准备。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很多科学知识是相通的,物理化学等更是联系紧密。中考前夕,我参加了初三的一个物理竞赛,考试时自觉题简单到家了,但考完后却听同学们抱怨题太难。后来听说我是我们年级第一并获得区里的一等奖。
我是一个兴趣爱好相当广泛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我总是积极参与活动。小学六年级和初二是我的黄金时期。学校组织的2次“定向猎狐”中,我凭借着与生俱来的方向感,带领我所在的小组两次均取得全校第一。我参加了航天知识竞赛(小学6年级时)和气象知识竞赛(初二时),分别获得北京市第三和第二。
在初一时,我曾学过一段时间武术,这大大的提高了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武术教练总是强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小学时我曾经学过游泳,因此初二时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区里的比赛,获得了三等奖。
我也参加了木梁承重活动,并抽出大量时间制做木桥。我发现做的时间越长,做工越精细,桥的抗压能力越强。在比赛中,我获得区里第二名。初二以来,我坚持每周一至周四晚上放学后长跑锻炼身体,在校运动会上(初三),获得了实心球第一和1000米第二。
我曾利用寒暑假参加天文馆、古观象台等单位举办的一些夏令营活动。早一些的时候,我经常去京郊旅游,并且经常找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观测星空。初中阶段还曾经跟着北师大张燕平教授到国家天文台做过食双星观测,我对北天星座及一般较亮的星位都很熟悉,可以徒手画出黄道星座和冬夏两季天空中较明显的星座图。现在我准备进军天文奥赛(其实这早在小学6年级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但是并没有机会报名)。同时我决定整顿学校的天文社。每次活动,我都会为他们讲述天文知识。
我曾读过《几何原本》,也读过《薛定谔的猫》、《相对论》、《时间简史》等,尽管不一定都懂,但这些作品都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的思想。
当然,我也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非常熟悉的学生。受母亲的影响,我自小就熟读背诵了《道德经》、《论语》等经典作品,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传统名著等也是相当熟悉。现在空闲时间正在读《史记》,我相信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路上尽量让自己广发涉猎,以期待有朝一日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