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蜂鹰航模队的赵妮妮。2014年,11岁的我刚刚接触了“航模”这项活动,这对于学习一项技能的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年纪了。可我依然对它产生了无限热爱。
我凭借着科技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到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却对航模知识了解甚少。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我校航模队的同学为大家分别表演了火箭升空、遥控飞机项目,使在场的同学们大开眼界。正因如此,航模队在招生时才会有那么多人申请报名参加。不过我心里很清楚,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炫酷的遥控飞机去的,能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飞机,任其自由的飞,这真的很爽。不过,第一节课就与大家所想的千差万别:老师没有介绍任何关于飞机的知识,而是每人发了一张做火箭的纸。
同学们嘴上不说,可心里却抱怨连连。并且,在接下来的许多节课中,所学的都是关于火箭的知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碰到梦寐以求的飞机,有些甚至都没看到过,大家都很沮丧。到第二个学期航模队再报名时,人员一下子少了一半多,原因大多都是:只做火箭,没意思。
去年寒假,我跟随航模队赴贵州训练,这也是我第一次大量接触摇控飞机。这时候,我才明白,制作火箭时早已为之后的摇控飞机训练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正是之前的努力,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多数同学想要却得不到的。回来之后,我再次将自己置身于研究火箭模型当中,并且比之前更加认真专注,做火箭模型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航模包涵得范围很广,不仅仅只有飞机,而大多数人忽略了这一点。
许多外行人认为做火箭模型比摇控飞机更简单,我想否认这一观点。飞机,是持久稳定并高速运转的;火箭,是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在一瞬间爆发的。大多数人只是凭借表面现象就给飞机模型和火箭模型来定义,这是完全错误的,就现今世界上的航空航天的状况来讲,火箭能升入太空,而飞机却不能,飞机能实现在大气层的多功能应用,火箭却不行。因此,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在初一年级整个学期中,我参加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比赛,有本区的,有北京市的,有关于火箭的,也有关于飞机的,其中,最好两次,是在北京市分别获得小力士伞降第一名和S6A带降火箭第一名。今年暑假,我很荣幸地随航模队赶赴宁夏红寺堡参加全国航空航天模型比赛,我们一年的艰辛和付出都将在这里得到回报。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后,我们“大驾光临”宽阔的比赛场地。开赛前的紧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火箭成功一飞冲天的那一刻,我深切的感受到:这么多个日日夜夜的坚持和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这个三个人的伞降火箭小团队最终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
我很感谢我选择的这个兴趣方向——航模。它不仅仅是我体验到了肢体和头脑上的乐趣,更给予了我精神境界的愉悦,是我的心灵不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