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初二年级学农纪实之二:学子争先汗如雨,今朝不负好年华

编辑:本站编辑 2018-06-05 版权: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学农第四天,伴着朝阳,早晨6:30,同学们来到楼前拍摄集体合照,让美好的时光停留在每个人心中,将成长的印迹印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钓鱼课
  理论课正式开始,大家听得兴致勃勃,随后是实操课。同学们坐在太阳底下,顶着太阳帽,手握鱼竿,目不转睛地盯着鱼塘,一有动静便大喊“老师”,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无鱼”,但每位同学都在努力去钓鱼,大家很享受这个过程。

  插秧课
  插秧课程是同学们最期待、最感兴趣,也是最好奇的一门课。大家来到了秧田,田中的水、泥混合着,刚一下泥田,水和泥立刻漫上了半双靴子,使站立和前进更加艰难。一板板的秧苗插入了泥水田,将来,这些秧苗会成长为一棵棵真正的水稻,成为真正的“粒粒盘中餐”,而同学们通过辛勤的劳动也深刻理解了“汗滴禾下土”。

  压饸饹面
  同学们五人一个小组,首先要做的是把荞麦磨成荞麦粉,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石磨,刚开始磨的时候,同学们都还不掌握技巧,磨石磨的时候掌握不好力度和速度,磨出来的荞麦粗细不均匀,磨得还慢,但经过老师的指点后,同学们学会了分工合作:有人负责磨,有人负责用小刷子将荞麦粉扫起来,有的同学把合格的荞麦粉筛出来,进度变快了许多,同学们越来越默契。
  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同学们越来越熟练了。两名同学和面、揉面团,两名同学打扫卫生和烧水,一名同学切黄瓜丝。和好了面团,水也烧开了。一名同学操作机器,用力向下按动手柄,一名同学扶稳机器,另一名同学将面切断。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面就在水里沸开了,咕嘟嘟地冒着白泡。同学们把面捞在一个大碗里,配上精心调制的酱料,再撒上一大把黄瓜条,搅拌开来,香气四溢。
  同学们还特意给老师留了几碗,看着老师们脸上的笑容,同学们心中比吃了蜜还甜。

  爱国主义教育
  同学们迎来了一堂生动而振奋的爱国主义教育,由阳早和寒春两位老人的儿子阳和平教授担任主讲,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两位美国老人对中国这片土地深沉而炽热的爱。阳和平教授生在中国,长在华夏,用一成不变的爱对待拥有无限变化的“家”。心中最美的语言是中文的光芒万丈,心中最美的景色是牧场的牛羊遍布,一个美国人对中国爱得如此深沉,这难道不令我们汗颜?没有国家,哪来小家?没有父母,哪来羔羊跪乳,又何存乌鸦反哺?我们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是中华儿女。”

  闭营仪式
  经过一周的学习,闭营仪式于6月1日中午顺利召开。各所学校人才辈出,各展才艺,乐器、舞蹈无一不精。王葵滋和王栎尧同学的主持清新自然,刘智宇等同学的说唱歌曲《三年二班》富有节奏感,张守康、杨翌的相声既结合了学农的知识与收获,又幽默风趣,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一个接一个的节目把演出推向高潮,掌声以雷霆之势席卷全场,沸腾着,咆哮着,欢呼着。初二1班芦雨洁,初二3班王宇枫、关林峰,初二4班何宗怡、宋宇超、张洋,初二5班陈鑫,初二6班刘智宇、郑涵予因表现优异获得了“学农标兵”称号。
  五天,每天都是全新的体验,每天都是全新的起点。在这里学到的,看到的,经历的,摸索的,终身受益,终生难忘。“一周的生活,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生感受
  学农第四天,我们听了关于寒春和阳早的爱国主义教育讲座。两个外国人把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上,这还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为中国出一份力呢?这让我的内心倍受鼓舞,让我去为中国的发展出一份力吧!
  初二6班 张修齐
  我们走进了厨房,亲手摘菜、洗菜、切菜、炒菜,那是我第一次亲手做一道完整的菜,也知道了父母为我们做菜的辛苦,并知道了要珍惜父母做的菜,不挑三拣四。下午,我们体验了制作五谷画,这项活动十分考验我的耐心,需要用一粒一粒的五谷米粘贴在我的手稿上,心里有一点杂念,就会导致整体的失败。这几天的活动让我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真正含义,也体会到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
  初二1班 卢怡燃
  “知行合一”是此次学农的主题,而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四个字。我们从到达开始便有严格的作息时间管理,建立了良好的生物钟;上课时需要自己思考,培养了自立能力;学农基地为我们合理制定了时间表与多样的课程,让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完美结合。
  初二3班 刘可依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星园二区11号楼 电话: (010)67634326 邮编: 100078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567号


版权所有:©2002至2016年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技术支持:北京乐知行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