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宣部思想政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承军教授受方庄教育集群党建工作协作组的邀请,走进方庄教育集群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十八中教育集团全体党员、积极分子、高三文科班学生和方庄教育集群党员共四百余人聆听了讲座。
郑教授从“初心、信心、同心、决心、创新”五个维度解读了十九大报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全体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郑重承诺和深情表白。信心来源于“四个自信”、举旗定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党的坚强领导。同心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全体中华儿女拥护党、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不断奋进,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决心来源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祖国统一、外交方面和党的建设九个方面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创新表现在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势必会为中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思想武器、行动指南,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思想、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郑教授精彩的报告给集群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的认识和理解更加的全面和深刻,备受鼓舞和激励。纷纷表示一定要转化为工作的热情和干劲,谱写方庄教育集群新篇章。
高三六班学生图格顿伊兰说:“初心、信心、同心、决心、创新是本次讲座的主题。在我看来,这五个简单的词汇精准地把握了十九大的命脉,恰当地反映了十九大的核心。对于我们这些对国家大事并不太了解的高中生,本次报告让我们与国家更近一步,与党更近一步。我体会到了我们国家经济增长之迅猛,政治制度之完善,党的领导之重要和民主贯彻之彻底。我感受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信心,党为人民、人民爱党的同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投身时代潮流进行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我们的祖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指日可待,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我也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为党、为国家做出贡献。”
高三六班学生田天洋说:听了这次关于十九大的解读报告,我深切感受到十九大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十九大,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感叹建国6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过了怎样一段风雨历程。这68年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的强起来,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国际舞台中逐渐走向中心,发出自己的声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惠及民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两个阶段奋斗目标振奋人心,令人充满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高中生的我,定当不负时代重任,刻苦学习,追求上进。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北京十八中青年党员教师陈迪表示:“郑承军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他结合国际形势、国计民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自身经历,为我们详细地解读了十九大报告,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严肃又生动。同时,郑教授也结合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发展进行了阐释,让我有了更强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收获颇丰!”
东铁营二小党员教师李媛说:“我参加了“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 谱写方庄教育集群新篇章”活动。在会上郑教授紧紧围绕“初心、信心、同心、决心、创新”这五大方面展开论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十九大报告中共59次提到创新,主要体现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积极实践素质教育,丰富课程体系,努力体现教育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教育就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引导他们了解世界和自我,培养兴趣、养成好习惯,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我们要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最优化发展,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方庄教育集群党建工作协作组组长、十八中总支书记魏韧说:“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方庄集群党员、教师必须在学懂弄透做实上下功夫,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脑,凝聚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转化成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方庄教育集群是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生动实践探索,集群资源共享,创新制度机制,解决学校因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使用更加充分,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推动区域教育均衡而高质量发展。今后,我们方庄教育集群党建协作组要组织更多形式去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创新,为建设成高水平有特色的丰台教育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