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于1958年。那一届共有两个班,一班是男生班,二班为女生班。后因男生多,将几名男生拨到二班,二班便成为了男女混合班。两个班共计一百人左右。
那时的我们,不分彼此,关系很好。如政治活动、体育锻炼、文娱演出、各项比赛等,都在一起。
那时的我们,风华正茂,心怀壮志,物质生活虽不富裕,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我们的文娱活动。
在班主任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两班的班干部主动与学校附近的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和崇文区文化馆取得联系,他们便派专人来我校辅导。著名歌剧《江姐》中《红梅赞》的曲作者江春阳就来我校多次。
演出服装来源于两条渠道,一条是用学校的彩旗,由女同学自己缝制;另一条是借用于空政文工团。演出时灯光闪烁,满台琳琅,非常好看。
乐队也由同学们自己承担,打击乐、管弦乐应有尽有,特别是陈士骏的二胡、邓福义的横笛、朱华清(华侨女生)的月琴,几乎达到了专业水平。
有些节目表演形式虽可借鉴,但具体内容却需要我们自己创作。我当时是文娱委员,和班长高景琦曾多次骑着自行车到准备演出的单位采访,了解那里的好人好事及其巨大变化,回来后由高景琦编写成歌词供排练、演出。
小红门距学校十华里,南苑镇距学校八华里,我们肩扛道具、身挎管弦,夜间步行到那里演出,困难可想而知,但我们的心情却十分愉快。用今天的话调侃说,男女搭配,演出不累。
那时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听说中学生来演出,小红门公社领导特意搭了一座偌大的戏台。在南苑镇大礼堂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座无虚席。因为我们有些节目唱的就是他们自己,他们感到特别亲切,所以掌声经久不绝。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的体会是,学校对学生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应该给学生自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得到学习社会、锻炼自己的机会。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比学习课本知识重要得多。
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我们都已是古稀之年,然而每当想起往日的校园情景,还历历在目,如在昨日,不免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文/十八中五八届高中毕业生 张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