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笔尖上的青春——《梦曦》成长手记

编辑:本站编辑 2016-09-18 版权: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已入盛夏七月,学校大厅和连廊上梦曦的刊架依然静立。两年来它们见证了一期期《梦曦》的更替。作为十八中自创自办的唯一一份校内刊物,梦曦肩负着同学们赋予它的重任——用文字传递梦想,让青春在笔尖飞扬!如今,梦曦已慢慢发展成为十八中的传媒平台,数期刊物记录了我们的经历见闻,记录了我们的成长,记录了我们的青春。

       让文学梦有处安放(小)

       孙璧君老师——梦曦的“妈妈”,编辑部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当谈到创建《梦曦》这个刊物的初衷时,孙老师兴致勃勃地说到:“当时有创社这个想法主要是因为学校缺少一个传媒平台。校内的新闻无法及时传递给同学,同学们也没有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我想为大家提供出这样一个媒介,让同学们更加及时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决策和活动,并且也为有意向在文学方面发展的同学提供途径和平台。于是我提出了申请。”孙老师马上召集了刚入学的高一新生代表,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加入校刊编辑部,几个尚还懵懂的新生就这样加入了他们即将为之奋斗的地方。
       2013年,《梦曦》校刊正式诞生了。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没有属于自己的活动室,甚至连一台像样的打印机都没有,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梦曦》仍像一块有着巨大磁力的磁铁一般吸引了一群有文学梦、敢于发声的同学们。因为在这里他们能真正静下心来写点东西,沉睡已久的文学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园地。

       社员眼中的领航者(小)

       《梦曦》中另一位不得不说的开创者就是胡楠——第一届《梦曦》编辑部的社长。他给社员们的感觉是一个连校服都穿出一种安静、内敛味道的男孩子。他赋予了《梦曦》生命力和活力,正像他一开始对“梦曦”这个名字的定义一样——梦开始的地方,梦想的晨曦充满希望。
       胡楠做的不仅是带给社员们一个文学园地,更多的是带领社员们把这个园地一步步的建造、完善。他总说,他就是想让手里有点儿活儿干,他还想做得更多更好,然而他也的确是这样行动的。从一开始的选题会一直到他离任,他几乎包办了所有的提案工作。孙老师也说到,胡楠总是自主、积极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策划案,一改往常由老师指挥任务的局面。

       所以,《梦曦》在胡楠的带领下成为了一个由学生自主活动的社团。胡楠谈梦想,但又不止于梦想。在他的提案中,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工作流程以及他所认为的工作方向。社员对他的评价虽仅有“靠谱”二字,却也表达出了他们对胡楠的敬佩。所以,有他在时社员们都十分安心,他提出的方案也都能实行。他在社员眼中相当于一名领航员。更为可贵的是,胡楠所带领的《梦曦》只有创作个性,它拥有的是年轻的志趣,是青春的色彩。同时,胡楠对待《梦曦》的热情,也感染了每一个做《梦曦》,爱《梦曦》的“梦曦人”。

       叫卖的不只是价格(小)

       “看一看,《梦曦》只卖三十五了!可是有校领导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哦!”几个小桌子周围围满了学生。这是第四届义卖时的场景。校刊全部售罄,极大的鼓舞了社员的信心。点点滴滴中盈满的是深切的祝福,献出的是爱心,送去的是关切,表达的是问候,寄托的是希望。

       胡楠说当初能想到这个方法,主要是因为当天来的校领导很多,并且校领导对《梦曦》也十分支持。因此想到了借此宣传的想法。不仅是为了扩大《梦曦》影响力,更多的是想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做慈善是不能等的。

       《梦曦》在这一年中,为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即使有的仅是一杆笔,依旧可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那一年《梦曦》逐渐成为当时学校的交流平台,那一年《梦曦》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在指导老师的积极争取和《梦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的情况下,《梦曦》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打印机,自己的工作室,自己的越来越多的忠实粉丝……

       面对挑战破冰航行(小)

       眼见当初的孩子们大了,担子也被逐渐卸下,而最初的梦想也需要借助后辈的力量了。胡楠一届已然成为历史。但我们都知道,《梦曦》并没有结束,梦开始的地方,仍一直在保有着它永不停息的活力。现在的《梦曦》正面临考验。年轻的后辈习惯了前辈遮风挡雨,短时间内独挑大梁还有困难。

       不可否认,《梦曦》现在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主干成员的经验不足,新社员加入的数量不够充分,同学对纸质传媒的忽视这都是《梦曦》现在遇到的困境。是“萧规曹随”?还是勇于创新?这是横在他们前面的一个问题。所有“梦曦人”都在时刻问着自己。在不间断地徘徊犹豫中,他们一次次碰壁,可他们依旧没有放弃。

       如今的编辑部总编杨霄冰毅然从前任总编手中接过重任,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打算为《梦曦》筹备副刊,与电视台合办微电影节。这些实质性的变化为《梦曦》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发展机遇,《梦曦》即将再复辉煌,《梦曦》已经迈开了新的步伐。
       我们不知道“梦曦人”将会以何种形式,怎样去诠释新局面下《梦曦》的意义与存在,也不知道它将于何时打破沉默。但是我们都知道,不远了。


       文/本报校园记者高二(4)班蒋芷芪高二(4)班赵馨雅

       照片提供:孙璧君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星园二区11号楼 电话: (010)67634326 邮编: 100078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567号


版权所有:©2002至2016年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技术支持:北京乐知行软件有限公司